精彩小说尽在文科书院!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金曲系统,开局稻香霸榜

第3章 初愈,民谣教父

发表时间: 2025-11-03
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缝隙,落在林默枕边的手机上。

屏幕亮着,停留在银行APP的转账成功页面——昨晚给星光孤儿院转的1万元,备注栏里“小宇、乐乐冬衣+孩子们的童话书”几个字,在阳光下格外清晰。

林默翻了个身,伸手摸过手机,刚解锁,淡蓝色的系统弹窗就跳了出来:检测到宿主持有8.5折兑换券(有效期7天),当前可用资金40200元,可兑换“嗓子恢复第一阶段”(折后4.25万元),差额2300元可使用“公益抵扣券”(1万抵1.2万,剩余额度可抵扣),是否兑换?

他愣了愣,才想起昨晚捐款后除了8.5折券,还解锁了公益抵扣券的剩余额度。

用意念点下“确认兑换”,弹窗瞬间更新:“嗓子恢复第一阶段”兑换成功!

当前声带状态:水肿消退90%,清澈度75%,耐力55%,解锁“基础发声技巧”(含气泡音进阶、腹式呼吸法),建议每日练习“哼鸣爬音阶10分钟+罗汉果茶养护”(配方:罗汉果1颗+菊花3朵+甘草2片)。

一股温润的暖意突然从喉咙深处散开,像含了口温水,之前残留的沙哑感瞬间消散大半。

林默坐起身,清了清嗓子,试着哼了句《稻香》的副歌——声音不再发紧,尾音还带着点透亮的质感,比前世声带没受损时还要轻快些。

“不错啊,看来恢复得比预想中好。”

门口传来张姐的声音,她拎着早餐走进来,手里还提着个保温桶,“我刚给李哥打了电话,录音棚上午10点空着,咱们吃完早饭就过去,争取今天把《稻香》的demo录出来。”

林默笑着点头,接过张姐递来的豆浆。

吸管刚碰到嘴唇,手机又震了一下——是赵院长发来的微信,附带一段15秒的视频。

点开后,画面里是孤儿院的小院子,小宇正抱着一本崭新的童话书,凑在乐乐身边念,其他几个孩子围着一个鼓鼓的包裹,赵院长笑着拆开,露出里面的冬衣,孩子们的欢呼声透过屏幕传过来,像小铃铛一样清脆。

系统提示:公益行动触发“情感反馈”,宿主获得“温暖值+500”,后续兑换公益类金曲可享额外9.5折优惠。

林默把视频反复看了两遍,指尖轻轻摩挲着屏幕里孩子们的笑脸。

前世他总觉得,音乐是自己的执念;现在才明白,当音乐能变成让别人开心的力量时,这种满足感,比站在颁奖台上更踏实。

星芒音乐的录音棚在公司三楼,推开厚重的隔音门,一股淡淡的消毒水混着木质乐器的味道扑面而来。

房间不大,中间摆着一个黑色的麦克风支架,旁边是调音台,各种按钮和旋钮闪着微弱的蓝光,制作人李哥正戴着耳机,对着电脑屏幕调试参数。

“小林来了?

先试试麦克风,我调了适合你声线的参数。”

李哥摘下耳机,指了指录音间里的高脚凳,“昨晚张姐给我发了你的现场录音,声音里的‘生活气’很足,今天尽量保持这种感觉,不用刻意炫技。”

林默走进录音间,戴上监听耳机。

指尖碰到麦克风时,他突然有点紧张——前世他录歌时,总被制作人骂“太急功近利”,现在面对陌生的李哥,反而担心自己达不到要求。

“别紧张,先清唱两句试试。”

李哥的声音从监听里传来,带着点温和的笑意。

林默深吸一口气,按照系统解锁的“腹式呼吸法”,慢慢把气息沉到丹田,开口唱了句《稻香》的主歌:“对这个世界如果你有太多的抱怨,跌倒了就不敢继续往前走……”声音透过麦克风传到调音台,李哥挑了挑眉,手里的鼠标顿了顿:“不错啊,声带恢复得很好,比昨晚的现场还透亮,再试试副歌,稍微提一点点音量。”

副歌响起时,林默刻意放松喉咙,让声音顺着气息自然流淌。

监听里,吉他伴奏还没加进来,但他的声音里带着稻田的暖意,像阳光晒过的稻草,软而有韧性。

李哥忍不住点头,在笔记本上写了句:“声线适配度90%,情感共鸣值85%,保留原音质感,少加后期。”

录到间奏时,李哥突然开口:“等一下,我觉得这里可以加一段木吉他的泛音,像虫鸣那样,更贴‘稻田’的感觉。”

林默眼前一亮——这和他昨晚在酒吧间奏时加的“虫鸣泛音”不谋而合。

他拿起录音间里的木吉他,指尖在高把位轻轻一勾,一串清亮的泛音飘出来,像夏夜里的萤火虫,绕着麦克风打转。

“就是这个感觉!”

李哥的声音里带着点兴奋,“再来一遍,从主歌第二段开始,把泛音融进去。”

这一次,林默彻底放松下来。

他闭着眼睛,脑海里浮现出孤儿院视频里孩子们的笑脸,浮现出老橡树酒吧里小李发红的眼眶,手指在琴弦上滑动的速度越来越自然,歌声里的暖意也越来越浓。

录音进行到一半,隔音门被轻轻推开。

一个穿粗布衬衫、戴草编帽的男人走进来,手里抱着一把原木色的吉他,帽檐压得很低,露出的手腕上,有一道和王哥相似的、常年弹吉他留下的疤痕。

“李哥,借你这儿的调音器用用。”

男人的声音带着点沙哑,像砂纸磨过木头。

李哥抬头一看,立刻站起来:“陈老师?

您怎么来了?”

林默也停下弹奏,心里突然咯噔一下——这个声音,还有这标志性的草编帽,不就是前世蓝星民谣圈的“定海神针”陈牧野吗?

他前世在纪录片里见过,陈牧野最擅长用自然声采样做民谣,代表作《老槐树》火了十年,至今还是很多酒吧驻唱的必唱曲目。

陈牧野没在意李哥的热情,目光落在林默手里的吉他上,又扫了眼调音台屏幕上的歌名——《稻香》。

他挑了挑眉,看向林默:“刚才那段泛音是你弹的?”

林默点点头,有点紧张地站起来:“陈老师您好,我叫林默。”

“不用叫老师,叫我陈哥就行。”

陈牧野笑了笑,把怀里的吉他递过来,“你试试这把,手工做的,面板是老杉木,声音更暖,适合你这首歌的调性。”

林默接过吉他,指尖刚碰到琴弦,就觉得不一样——弦距比录音棚的吉他更贴合手指,琴颈打磨得光滑细腻,琴身上刻着小小的“槐”字,应该是陈牧野的标记。

他轻轻拨了下弦,声音像浸了晨露的稻田,比之前的吉他更有层次感。

“昨晚在老橡树,我听过你唱这首歌。”

陈牧野靠在调音台边,从口袋里掏出个老式录音机,“当时录了一段,回去听了好几遍——现在的年轻人,很少能把‘乡愁’唱得这么不刻意了。”

林默愣了愣,才想起昨晚驻唱时,角落里确实有个戴草编帽的男人,原来就是陈牧野。

他有点不好意思地挠挠头:“我只是把自己听过的歌,唱给大家听而己。”

“这就够了。”

陈牧野接过录音机,按下播放键——里面传来昨晚《稻香》的间奏,泛音混着酒吧里的轻微嘈杂,反而更有生活气,“音乐不用太复杂,能让人想起心里的某个人、某件事,就是好歌。

你这版《稻香》,让我想起小时候在乡下,跟着爷爷种水稻的日子。”

李哥在旁边笑着插话:“陈老师,您这是惜才啊,要不您给小林指点指点?”

陈牧野点点头,走到林默身边,指着吉他弦:“你弹主歌时,手腕可以再放松点,像这样——”他示范着拨了个***,声音更轻柔,“《稻香》要的是‘慢下来’的感觉,不用急着把情绪推出去,让听众自己品。”

林默跟着调整,果然,吉他声里的“稻田风”更浓了。

他试着唱了句“赤脚在田里追蜻蜓追到累了”,陈牧野跟着点头:“对,就是这种感觉,像在跟人聊天,不是在‘唱歌’。”

下午两点,《稻香》demo终于录完。

李哥把音频导进U盘,递到林默手里:“混了两个版本,一个纯吉他伴奏,一个加了轻微的虫鸣采样,你听听哪个更合适。”

林默戴上耳机,先听纯吉他版——他的声音混着陈牧野那把吉他的暖意,像坐在稻田边听人唱歌;再听加了虫鸣的版本,开头的“嗡嗡”声一出来,瞬间就有了夏夜的氛围,更贴“治愈”的标签。

“选虫鸣版吧。”

张姐凑过来听了两句,“我认识音乐台‘午夜治愈档’的编辑王姐,她就喜欢这种带自然声的歌,晚上11点播,正好适合加班的人、想家的学生听。”

林默点点头,把U盘交给张姐。

刚要说话,手机又响了,是赵院长发来的新视频:孤儿院的院子里,多了个临时的“音乐角”,赵院长抱着陈牧野之前捐的手工吉他(后来才知道,陈牧野早就给孤儿院捐过乐器),小宇坐在旁边,笨拙地按着***,其他孩子围着唱《稻香》,跑调的声音里满是欢喜。

系统提示:《稻香》demo触发“公益传播预热”,后续播放量可额外转化为“公益基金”(每1000次播放=1元),当前公益基金余额:100元(初始触发奖励)。

林默把视频给陈牧野看,陈牧野笑着说:“这才是音乐该有的样子——不是在华丽的舞台上,是在孩子们的笑声里。”

他顿了顿,又把自己的吉他递过来,“这把琴你拿着吧,比录音棚的更适合你,以后唱《稻香》,就用它。”

林默连忙摆手:“陈哥,这太贵重了,我不能要。”

“拿着吧,”陈牧野拍了拍他的肩膀,“我做这把琴的时候,就想找个能把它的声音唱出来的人。

你昨晚在酒吧,用一把普通吉他都能唱得那么暖,这把琴在你手里,才能发挥作用。”

推辞不过,林默只好收下吉他,心里又暖又酸——前世他见过太多为了利益争抢资源的人,没想到穿越到蓝星,会遇到这么多愿意帮他的人。

离开录音棚时,张姐己经把demo发给了王姐。

王姐很快回复:“今晚11点,就播这版《稻香》,我加了‘听众点歌’环节,要是反响好,下周可以再安排一次。”

林默抱着陈牧野送的吉他,走在阳光里。

琴身上的“槐”字被晒得暖暖的,他突然想起系统里的声带状态——清澈度75%,耐力55%,离完全恢复还有距离,但他己经能想象到,今晚有多少人会在《稻香》的歌声里,想起自己的童年、自己的家。

他低头,轻轻拨了下吉他弦,声音在阳光下散开。

远处的街道上,有人骑着自行车经过,车筐里装着刚买的菜,像极了《稻香》里唱的“平凡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