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文科书院!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青囊济世录

第2章 初触脉理

发表时间: 2025-11-08
第二章 初触脉理天刚蒙蒙亮,回春堂的门板就被沈砚之轻轻拉开。

晨露还挂在阶前的药草上,空气里飘着淡淡的艾草香——那是周鹤鸣昨晚嘱咐他晾晒的,说近来湿气重,熏一熏能净浊气。

沈砚之先去灶房烧了壶热水,泡上师父常喝的粗叶茶,然后搬了张竹凳坐在药房门口,手里捧着本泛黄的《脉经》。

书页边角都磨卷了,上面满是周鹤鸣用朱笔写的批注,密密麻麻像小虫爬。

他昨天翻了半宿,那些“浮脉为阳,沉脉为阴”的句子读着拗口,可一想到今天就能学诊脉,心里又热烘烘的。

“来了?”

周鹤鸣背着双手从里屋出来,手里捏着个小小的脉枕。

他往堂中八仙桌旁一坐,示意沈砚之过来:“先别急着啃书本。

脉这东西,得手上过,眼里看,心里记,不是光认字就行。”

沈砚之赶紧放下书,拘谨地挨着桌子站好。

周鹤鸣把脉枕垫在自己手腕下,卷起袖子:“你先摸我的脉。

记住,手指要放准——食指按寸,中指按关,无名指按尺,力道由轻到重,先浮取,再中取,最后沉取。”

沈砚之依言伸出手,指尖刚触到师父的腕脉,脸腾地红了。

他的手指有点抖,生怕按错了地方。

周鹤鸣的皮肤带着常年接触药材的粗糙,脉搏在指下轻轻跳动,像春水里的小鱼,一下,又一下,规律又有力。

“怎么样?

有什么感觉?”

周鹤鸣闭着眼问。

“跳……跳得挺稳。”

沈砚之憋了半天,才挤出这么句。

周鹤鸣睁开眼,嘴角弯了弯:“傻小子,这叫‘平脉’,正常人都这样。

你再用力试试。”

沈砚之按师父说的加重指力,指下的搏动似乎沉了些,却更清晰了。

他忽然想起《脉经》里的话,脱口道:“是不是……‘不快不慢,和缓有力’?”

“还算没白看。”

周鹤鸣点点头,收回手,“再摸摸这个。”

说着,他从药柜里取出个陶土小人,小人手腕处竟有个暗格,里面藏着个小小的机关。

周鹤鸣拨了下机关,小人的“腕脉”忽然跳得又快又急,像打鼓似的。

“这是‘数脉’,”周鹤鸣道,“多主热症。

你记着,脉快如走马,病多在表里。”

沈砚之反复摸着那陶人腕脉,指尖感受着那急促的搏动,再对照书上的描述,恍惚间好像明白了些什么。

正琢磨着,门外忽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伴着妇人的哭腔:“周先生!

周先生救命啊!”

沈砚之抬头,见是镇西头的王二媳妇,怀里抱着个三岁左右的娃,那孩子脸蛋烧得通红,闭着眼哼哼,嘴唇干得起皮。

“怎么了这是?”

周鹤鸣起身迎上去。

“昨儿个还好好的,半夜突然就烧起来了,喂了退烧药也不管用,身子烫得像火炭!”

王二媳妇急得眼泪首流,把孩子往桌上放时,手抖得厉害。

周鹤鸣先摸了摸孩子的额头,又翻开眼皮看了看,然后示意沈砚之:“你来试试。”

沈砚之心里一紧,这可是他头回摸病人的脉。

他定了定神,学着师父的样子,轻轻将手指按在那孩子细弱的腕上。

小家伙的脉又细又快,像受惊的小兔子,在指下慌乱地窜。

他按了片刻,心里有了数,抬头对周鹤鸣说:“跳得比陶人还快,而且……好像有点弱。”

“嗯,”周鹤鸣赞许地点头,“这叫‘细数脉’,热邪伤了津液,所以脉细。

去,取两钱金银花,一钱连翘,再抓点薄荷和芦根,用急火煎,记得加两片生姜。”

沈砚之应声去抓药,手脚麻利得很。

他一边称药材,一边听着师父在外面安抚王二媳妇:“别怕,是外感风热,烧退了就没事。

回去让孩子多喝温水,别捂太厚。”

等把药包好递给王二媳妇,看着她匆匆离去的背影,沈砚之忽然觉得,刚才在指下跳动的不只是脉搏,还有沉甸甸的托付。

周鹤鸣拍了拍他的肩:“记下了?

同样是快脉,孩子的‘数’和陶人的‘数’不一样,因为人是活的,病是变的。

往后你会遇到千种脉,万种病,可归根到底,都离不开‘用心’二字。”

沈砚之望着师父的背影,又低头看了看自己的手。

指尖仿佛还残留着那细弱急促的搏动,他默默握紧了拳——原来诊脉不只是辨病,更是在触摸一个个活生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