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文科书院!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大秦:献图监国,始皇求我继承大统

第4章

发表时间: 2025-10-27

将闾返回咸阳宫,他自知势单力薄,无法震慑文武百官。

此时需要拉拢一些可靠的大臣,一来可以保护他在监国这段时间的人身安全,二来也是为了建立自己的势力。

将闾思来想去,将首个目标定在蒙毅身上。

可他该如何说服蒙毅呢?

正当将闾感到压力大时,右丞相冯去疾亲自捧上大秦监国权力的印玺,交到了他的手中。

“这印玺真沉啊。”冰冷的青铜触感从指尖传来,那沉甸甸的分量几乎要把将闾的手腕压垮。

玺身雕刻着繁复的龙纹,透着一股古朴而威严的气息,也带着一种深入骨髓的寒意。

将闾能清晰地感受到,殿内无数道目光聚焦在他身上。

有好奇,有审视,有不屑,更有如同毒蛇信子般冰冷黏腻的注视,来自角落里那个低垂着头,身形佝偻的中车府令——赵高。

这印玺是无上的荣耀,能让他有机会施展抱负扭转乾坤。

但这印玺更是悬在他头顶的利刃,是催命的符咒。

稍有不慎,便是万劫不复。

“监国殿下,今日乃您首次理政,百官已在殿外候命,是否即刻召见?”冯去疾的声音恭敬,却也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试探。

这位老成持重的右丞相,与御史大夫冯劫一起被始皇帝指派辅佐他,既是助力也是监督。

将闾稳了稳心神,将那沉重的印玺轻轻放在案几上,发出咚的一声闷响,仿佛敲在了每个人的心头。

“传。”

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遍了偏殿。

很快数十名负责具体事务的中低层官员鱼贯而入,按照官职序列站定。

将闾坐在原本属于嬴政,如今暂时属于他的位置上,目光平静地扫过下方。

果然如他所料,真正的交锋现在才开始。

议事开始,各项事务有条不紊地汇报上来。

然而轮到几位明显与赵高走得近,或是立场摇摆的官员时,情况便微妙起来。

“启禀监国殿下,”一名负责粮草调度的官员出列,躬身道,“关中秋粮征缴尚可,然河东、南阳等地,因……因去岁雨水不调,收成略有不足。若按旧例调拨北地军需,恐地方民生有碍。”

他说得含含糊糊语焉不详,只强调困难却不提具体数字,更无解决之法,眼神躲闪显然是在试探将闾的反应。

若是寻常年轻公子,怕是立刻会被这番话绕进去,要么严令催缴激化矛盾;要么优柔寡断,贻误军机。

立刻有几名官员随声附和,强调地方艰难百姓困苦,一副忧国忧民的模样,实则是在给将闾施压。

赵高则依旧低着头,嘴角却微微勾起一丝难以察觉的冷笑。

将闾手指轻轻敲击着案几,发出规律的哒哒声。

他没有立刻动怒,也没有被这些人的言辞迷惑。

前世处理公司事务的经验,加上对大秦现状的了解,让他瞬间抓住了问题的核心。

“河东、南阳,具体缺额多少?北地军需每月定额几何?现有官仓存粮,可支用几月?”将闾一连串的问题抛出,直接切中要害。

那名粮草官顿时语塞,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支支吾吾半天,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将闾心中冷笑,这便是官僚体系的弊病,信息不畅互相推诿。

他看向冯去疾:“右丞相,此事由你负责核查,三日内将精确数目报与我。”

“臣,遵旨。”冯去疾躬身应道,看向那名粮草官的眼神带着一丝严厉。

将闾没有就此停下,他继续说道:“至于粮草调运,长途跋涉损耗巨大,效率低下。我有一法,或可改进。”

所有人的目光再次集中到他身上。

“可于主要驰道沿线,设立若干‘节点仓储’,”将闾缓缓道来,尽量用这个时代能理解的语言,解释着现代物流的雏形,“粮草不必一次运抵边关,可分段运输。譬如关中之粮,先运至河东仓储点;

河东之粮补充后,再运往下一个节点,以此类推。如此可缩短单次运输距离,减少损耗,亦可灵活调配。”

“此外,”将闾加重了语气,“信息传递必须优先!各仓储点之存粮数目、沿途天气路况、北地军需紧急程度,皆需以最快速度汇总上报,并及时下达调运指令。如此方能统筹全局,避免盲目运输,做到‘信息优先,调度精准’。”

“分段运输”、“节点仓储”、“信息优先”……这些新奇的词汇和思路,让在场的大部分官员都有些发懵。

但冯去疾、冯劫等务实派大臣,却眼中精光一闪。

他们虽然未必完全理解这些词汇的深层含义,但其核心思路——化整为零、分段管理、信息主导所展现出的高效和清晰,却让他们瞬间意识到了其中的巨大价值。

这比以往那种动辄征发数万民夫,千里迢迢运粮,中途损耗惊人的方式,高明了不止一个档次。

冯去疾抚着胡须,看向将闾的目光中,多了几分真正的敬佩和认同。

这个年轻的监国,似乎真的拥有远超他年龄的智慧和眼光。

就在殿内气氛因为这个新颖方案而变得有些微妙和期待时,一个尖利的声音再次响起,如同冰锥刺破了暖意。

“监国殿下此言,恕老奴不敢苟同!”赵高猛地抬起头,那双三角眼闪烁着阴冷的光芒,死死盯住将闾,“殿下所言‘信息优先’,莫非是要在各郡县、各仓储点,遍布耳目,行监察窥探之术?”

他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恶意的揣测:“广布耳目以探查臣属,此非治国之正道,恐引百官非议,人心惶惶。若官员皆因惧怕被监视而不敢言不敢行,岂非阻塞言路,动摇国基?请监国殿下三思!”

好一顶“监控百官,阻塞言路”的大帽子!

赵高的话极其阴险,他巧妙地将一个提高行政效率的技术性问题,扭曲成了可能威胁到所有官员切身利益的政治问题,试图挑起百官对将闾的警惕和敌意。

瞬间,殿内刚刚缓和的气氛再次紧张起来。

不少官员脸色微变,看向将闾的目光中带上了疑虑和审视。就连冯去疾也微微皱起了眉头。

将闾心中冷哼,赵高果然是玩弄权术的老手,刁钻狠辣。

但他既然敢提出这个方案,自然也预料到了可能的攻击。

他从容起身迎着赵高阴鸷的目光,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穿透力:“赵府令,你误会了。”

“我所言‘信息’,乃指粮草数目、道路状况、天气变化、军需缓急等客观事务之信息,并非针对人事。”将闾顿了顿,目光扫过殿内百官,声音变得洪亮了几分,“信息畅通,乃是政令通达、上下贯通之基石!

试问诸位,若北地边关匈奴异动,军情紧急,却因信息传递迟滞,未能及时调兵遣将、输送粮草以致贻误战机,其后果谁能承担?”

他话锋一转目光精准地落在了站在武将行列前排,一直沉默不语,身形挺拔如松的蒙毅身上。

“此事之重要性,”将闾的声音清晰而有力,“想必,负责守卫宫禁、传递内外军情的郎中令,蒙上卿应该深有体会吧?”

刹那间,所有人的目光都随着将闾的话,聚焦到了蒙毅身上。

蒙毅,蒙恬之弟,深受始皇帝信任,执掌郎中令,负责整个咸阳宫乃至京畿的防务和信息传递,位列九卿,权柄赫然。

更重要的是,蒙氏一族手握大秦最精锐的北地军团,是帝国柱石。

将闾巧妙地将赵高恶意的政治构陷,拉回到了军事方面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