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文科书院!手机版

文科书院 > > 别让等待成为遗憾(高晗王秀萍)阅读免费小说_完本热门小说别让等待成为遗憾高晗王秀萍

别让等待成为遗憾(高晗王秀萍)阅读免费小说_完本热门小说别让等待成为遗憾高晗王秀萍

子夜寒冰 著

其它小说连载

职场婚恋《别让等待成为遗憾》是大神“子夜寒冰”的代表作,高晗王秀萍是书中的主角。精彩章节概述:由知名作家“子夜寒冰”创作,《别让等待成为遗憾》的主要角色为王秀萍,高晗,属于职场婚恋,现代言情,久别重逢小说,情节紧张刺激,本站无广告干扰,欢迎阅读!本书共计94016字,19章节,更新日期为2025-10-29 20:46:32。该作品目前在本网 sjyso.com上连载中。小说详情介绍:新作品出炉,欢迎大家前往番茄小说阅读我的作品,希望大家能够喜欢,你们的关注是我写作的动力,我会努力讲好每个故事!

主角:高晗,王秀萍   更新:2025-10-29 23:22:44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凌晨五点的火车站台,寒气像无数根细密的针,争先恐后地扎透王秀萍那件洗得发白的牛仔外套。布料早已失去最初的挺括,袖口磨出的毛边沾着些许未干的露水,黄浦江吹来的风裹挟着潮湿的凉意,顺着衣摆往里钻,凉得人骨头缝里都发颤。她把脖子上那条灰蓝色的围巾又紧了紧,围巾边角处绣着的小雏菊早已褪色,那是去年母亲李兰花在宁安老家亲手绣的,针脚里还藏着老家灶台边的温度,与这繁华都市的冷硬格格不入。

视线越过稀疏的人群,落在不远处的父亲王有国身上。他正弯腰,将最后一个绑着红绳的行李箱塞进安检传送带。箱子是他退休那年学校发的纪念品,边角磕得坑坑洼洼,红绳却依旧鲜艳——那是母亲说图个吉利,每次从老家出门都要系上的。父亲退休前在宁安老城区一所中学教了三十年书,板书时总爱用拇指和食指捏着粉笔头,如今那两根手指的指腹还留着淡淡的白痕,连带着指节都比常人更突出些。他的背影在昏黄的灯光里微微佝偻着,像一株被岁月压弯了腰的老槐树,可挺直的脖颈里,还藏着当年站在三尺讲台时的习惯。灯光从他头顶打下来,鬓角那层白霜看得格外清晰,比站台尽头弥漫的晨雾更刺眼——这雾里混着铁轨的铁锈味,还有远处隐约飘来的小笼包蒸笼气,是上海清晨独有的味道,却刺得王秀萍眼睛发酸,让她想起老家清晨校园里带着粉笔灰气息的薄雾。

“爸,到了宁安记得给我打电话。”她往前挪了两步,声音被穿堂而过的风卷得发飘,像要跟着远处铁轨上那些模糊的汽笛声一起,消散在连接着外滩方向的晨雾里。这里是上海,是她打拼了五年的地方,可每次送父亲回宁安,总觉得脚下的站台像座孤岛,一边连着故乡宁安的炊烟与父亲执教过的那所老校舍,一边系着写字楼里永远亮着的灯。

王有国直起身,动作带着些微的迟缓,他抬起手,反复摩挲冻得发红的手背——那双手曾握着粉笔写满无数个黑板,也曾在批改作业的台灯下熬过无数个深夜,指腹的薄茧里还嵌着洗不净的粉笔灰。他看向王秀萍,眼底的红血丝在布满皱纹的眼角蜿蜒成河,那是昨夜没睡好留下的痕迹——她半夜起夜时,分明看见租住的吉兴门二楼房间里,父亲借着窗外透进来的路灯光,正用红笔在她随手放在桌上的工作笔记上圈点着什么,字迹和他当年批改作文时一样工整,连修改符号都带着熟悉的严谨。“知道了,你回去吧,别耽误了坐地铁去上班。”他说着,从外套内侧的口袋里摸出个油纸包,小心地塞进她手里,“刚在站台口那家老字号买的糖糕,热乎着呢,赶紧趁热吃两口。”

油纸包的温度透过指尖一点点漫上来,带着刚出锅的温热,烫得人心里发软。王秀萍捏着那方油纸,忽然想起十七岁那个梅雨季的雨天。那天她忘带伞,放学时正对着瓢泼大雨犯愁,一抬头就看见父亲站在教学楼门口,举着把褪色的蓝伞。伞面有些地方的胶都开了,边缘耷拉着,他怀里却紧紧揣着她忘带的校服外套,用塑料袋仔细裹着,生怕沾了雨。他裤脚沾满了泥点,那是从村口一路踩着泥水走来的,可看见她时,脸上却笑得一脸温和,眼角的皱纹都舒展开了。

那时的父亲,背还挺得笔直,像村口那棵笔直的白杨树。他能轻松地把她架在肩头,在庙会人潮里挤出一条路,让她看得清最前面舞龙队的每一个动作。龙身的金鳞在灯笼照映下闪闪发亮,她的笑声混着锣鼓声,震得父亲的肩膀微微发颤,爸却总说:“再高点?看得更清楚。”

“爸,春节我一定回。”王秀萍用力吸了吸鼻子,把到了嘴边的“您注意身体”又咽了回去。这话她说了三年,从三年前在陆家嘴那栋玻璃幕墙写字楼找到那份旁人眼里光鲜的工作那天起,就一遍遍在电话里、在视频里对父亲说。可每一次,都被项目的deadline、临时加派的加班任务、抢不到从上海到宁安的高铁票的无奈理由搁浅。去年春节,她在公司加班到深夜,视频里父亲举着手机,镜头晃得厉害,他说:“秀萍啊,家里包了你爱吃的荠菜馅饺子,我和你妈给你留着呢,等你回来热了就能吃。”屏幕里的饺子冒着热气,她却只能对着冰冷的电脑屏幕,说一句“爸,明年我一定回”。

王有国摆了摆手,没接她的话,只是转身走向检票口。他的脚步有些沉重,皮鞋踩在站台的水泥地上,发出“咚咚”的声响,在空旷的站台上格外清晰。路过站台广告牌时,他的目光在那张印着外滩夜景的海报上顿了顿——那是他去年来上海时,王秀萍带他去拍过照的地方,照片现在还摆在宁安老家堂屋的相框里,旁边是他退休那天和学生们的合影。走到检票口附近时,他的背影忽然顿了顿,王秀萍的心跟着提了起来,她以为父亲要回头,下意识地往前凑了半步。可他只是停顿了两秒,像是想起了什么,随即又迈开步子,没有回头。

“照顾好自己,别总吃外卖。宁安老家的腌菜我给你装了一坛子,放在你厨房柜子里,记得就着吃。还有,你上次说写报告总觉得费劲,我把当年给学生讲议论文结构的笔记带来了,压在你枕头底下了,有空看看。”他的声音隔着一段距离传过来,被风吹得有些散,却字字清晰地落进王秀萍耳朵里。她知道,父亲这辈子习惯了用文字和道理表达关心,就像当年她考砸了试,他从不说重话,只默默在试卷背面写下“失败是砥砺石”的批注。

汽笛长鸣起来,尖锐的声音撕裂晨雾,也刺破了王秀萍强撑着的平静。她咬了口手里的糖糕,糯米的软糯混着甜腻的豆沙在嘴里化开,可那甜味却压不住涌上来的酸涩——这味道和五年前父亲送她来上海时,在火车站买的一模一样,只是那时的她,满心都是对未来的憧憬,没尝出这甜里藏着的牵挂,更没想起宁安老家放学后,父亲总在办公室给她留着的那杯热豆浆,混着淡淡的粉笔灰气息,比这更暖更安心。眼泪毫无预兆地滑落,混着糖糕一起滑进喉咙,甜得发苦。

站台的雾渐渐浓了起来,像一层化不开的纱,把远处缓缓开动的列车裹成一个模糊的剪影。那列车将一路向北,驶向她日思夜想的宁安老家,那里有父亲执教过的老校舍,有教室里吱呀作响的旧木椅,有黑板上未擦尽的“业精于勤”四个粉笔字。而她要留在这座被晨光渐渐唤醒的城市,继续追赶那些看似触手可及的梦想。列车越来越小,越来越淡,像极了每次视频时,父亲说“宁安这边信号不好”,屏幕上慢慢模糊的那张笑脸;也像他退休那天,最后一次走出校门时,被夕阳拉得长长的身影。

她站在原地,直到列车彻底消失在雾里,晨光渐亮,站台的灯光次第熄灭,远处传来地铁进站的轰鸣声。手里的油纸包渐渐凉透,就像她此刻的心情,一半是目送亲人的怅然,一半是被这座城市推着向前的身不由己。转身往出口走时,每一步都像是踩在棉花上,吉兴门弄堂里的豆浆香混着地铁的报站声飘过来,提醒着她,上海的清晨已经开始了,而老家的清晨,该是父亲习惯性地走向书桌,准备翻开那本泛黄的《唐诗选》的时候了。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