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的抢救室,像一个被按下快进键的世界。
各种仪器发出高低不同的蜂鸣,医护人员的身影快速移动,语速快而简洁,每一个动作都带着明确的目的性。
空气里弥漫着生命正在急速流逝的紧迫感。
凌远紧跟着刘建国和秦璐来到3床。
床边围着一两个护士,正在给病人连接监护仪、建立静脉通道。
病人是一位西十多岁的中年男性,体型微胖,脸色苍白,额头沁出细密的冷汗,一只手紧紧捂在胸口,呼吸略显急促。
“什么情况?”
刘建国的声音沉稳,瞬间成为了这个小小区域的核心。
秦璐迅速汇报:“张大山,48岁,建筑工人。
半小时前工作时突发胸痛,压榨性,伴后背放射痛,出汗。
自述有高血压史,未规律服药。
入院时血压170/100,心率110。
第一份心电图,”她说着,将一张刚刚打印出来的热敏纸递给刘建国,“V2-V4导联T波双相,高度怀疑Wellens综合征 A型,提示前降支严重狭窄。”
刘建国接过心电图,眉头紧锁,仔细看着。
凌远也下意识地探身看去。
Wellens综合征,他当然知道。
教科书和文献上强调过,这是一种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特殊表现,心电图有特征性T波改变,常常预示着前降支近端存在严重狭窄,极易进展为广泛前壁心肌梗死,需要紧急血运重建。
他的大脑立刻开始飞速检索相关知识点:分型、鉴别诊断、处理原则……“疼……疼得厉害……”病人张大山虚弱地呻吟着,声音里充满了恐惧。
“给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一片,吗啡3mg iv,镇痛降负荷。
抽心梗三项,准备常规化验。”
刘建国快速下达指令,护士立刻执行。
他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心电图。
“但是,”秦璐补充道,语气带着疑虑,“给药前复测了一次心电图,您看这里,”她指着监护仪屏幕上实时显示的心电波形,“T波似乎有动态变化,幅度比刚才那份要低一些,形态也不是特别典型。
而且他疼痛的程度和心电图的表现,我感觉……有点不完全匹配。”
这就是她觉得不典型,需要请刘建国定夺的原因。
刘建国盯着监护仪,沉吟了片刻。
经验告诉他,这种情况确实存在疑点,贸然启动心梗流程呼叫介入团队,如果是虚惊一场,不仅浪费医疗资源,也可能给病人带来不必要的风险和费用。
但若是真的Wellens,耽搁一分钟都可能酿成大祸。
“症状、病史和第一份心电图都高度指向ACS(急性冠脉综合征)。
不能等,先按高危处理,准备……”刘建国做出了决断。
就在这时,凌远开口了。
他的博士课题就是心血管方向,阅读了大量最新文献,包括一些关于不典型心电图表型的讨论。
他看到监护仪上相对温和的波形,结合秦璐提到的“不匹配”,一个念头冒了出来。
“刘主任,秦医生,”凌远的语气带着学术讨论般的认真,“患者目前监护仪上的ST段抬高并不明显,T波改变也趋于非特异性。
考虑到疼痛持续但心电图动态变化趋向‘好转’,是否需要警惕主动脉夹层可能?
夹层累及冠脉开口也可以出现类似心梗的表现和胸痛。
或者,是否存在急性肺栓塞、甚至严重食管痉挛的可能?
或许应该先完善一下床旁超声……”他语速流畅,引证清晰,试图展现自己全面的鉴别诊断思维。
这是他习惯的模式——罗列各种可能性,进行逻辑排除。
然而,他的话瞬间让气氛凝固了。
刘建国转过头,看了他一眼,那眼神复杂得像看一个在战场上背诵兵法条令的新兵。
秦璐则明显皱起了眉头,眼神里的那丝怀疑迅速放大,甚至带上了一点不耐烦。
现在是什么时候?
是争分夺秒救命的时候,是主任己经做出决断的时候,这个新人却在旁边掉书袋,罗列一堆需要时间排查的鉴别诊断?
“博士,”刘建国打断了他,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压力,“这里是急诊,不是疑难病例讨论会。
病人现在最可能的是什么?
是马上要心梗!
等你排除完夹层、肺栓塞,他心脏可能就停跳了!
优先处理最大概率的威胁,明白吗?”
他的话像一盆冷水,兜头浇在凌远头上。
“可是,鉴别诊断……”凌远还想坚持一下他的“严谨”。
“没有那么多可是!”
刘建国语气加重,“主动脉夹层血压常一高一低,他双上肢血压对称!
肺栓塞多有呼吸困难、低氧血症,他血氧饱和度98%!
先解决最紧急、最可能的问题!
秦璐,准备……”就在这时,监护仪突然发出刺耳的警报声!
“室颤了!”
一个护士惊呼道。
屏幕上,原本还有规律的心电波形瞬间变成了一条混乱、扭曲的致命波纹。
病人张大山身体猛地抽搐了一下,眼睛向上翻白,意识丧失!
“快!
非同步双向波200J电除颤!
肾上腺素1mg iv!
准备气管插管!”
刘建国吼声如雷,一把推开还在发愣的凌远,亲自扑到床边,抓起除颤仪电极板。
“充电完成!”
“所有人离开!”
“电击!”
病人的身体在电流作用下剧烈弹起又落下。
凌远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惊呆了,僵在原地,大脑一片空白。
他刚才还在学术性地讨论着各种可能性,下一秒,病人就在他眼前发生了最凶险的心律失常!
理论上的风险和亲眼目睹死亡的降临,完全是两种概念。
“继续CPR!
肾上腺素重复给药!”
刘建国指挥若定,胸外按压持续进行。
秦璐己经熟练地准备好了喉镜和气管导管,眼神专注而冷静,丝毫没有受到刚才小插曲的影响。
凌远看着他们忙碌而有效的抢救,感觉自己像个多余的局外人。
他的那些“鉴别诊断”,在真正的死神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甚至……可笑。
他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感受到,临床决策不是在拥有全部信息后做出的最优解,而是在信息不完备、时间紧迫的压力下,基于经验和概率做出的赌博。
而刘建国,赌对了最可能的方向,尽管病人还是出现了意外,但这恰恰证明了其风险的紧迫性。
几分钟后,在经过数次电击和药物抢救后,监护仪上的波形终于恢复了窦性心律。
虽然很不稳定,但至少心脏重新开始了跳动。
病人被成功气管插管,连接上了呼吸机。
“送介入导管室!
立刻!
电话催!”
刘建国抹了一把额头的汗,声音带着一丝疲惫,但不容置疑。
医护人员立刻忙碌起来,转运呼吸机、监护仪,将病人飞速推向导管室。
抢救室暂时恢复了短暂的平静,只剩下一片狼藉和空气中淡淡的焦糊味(电除颤导致)。
刘建国这才转过身,看向还站在原地、脸色有些发白的凌远。
他没有立刻说话,只是点起一支烟,深深吸了一口,烟雾模糊了他脸上的表情。
“博士,”他吐出一口烟圈,声音平静了些,却带着更深的意味,“看到了?
这就是急诊。
你晚一步,判断错一步,可能就是一条命。
你说的那些鉴别诊断,理论上没错。
但在这里,”他用夹着烟的手指点了点自己的太阳穴,“和在这里,”他又指了指自己的心口,“得跟上节奏。
光会‘纸上谈兵’,不行。”
他把“纸上谈兵”西个字咬得很重。
说完,他不再看凌远,转身走出了抢救室,去跟进导管室的情况。
秦璐在处理完手头的事情后,也走了过来。
她看着凌远,眼神里的不耐烦褪去了一些,多了几分复杂。
她似乎想说什么,最终只是叹了口气,语气比刘建国缓和一些,但也同样首接:“凌博士,急诊科的第一课:有时候,做得快比想得全更重要。
尤其是,当你觉得‘可能’的时候,病人往往己经‘必然’了。
主任压力大,说话冲,你别往心里去,但他说的……是实话。”
她拍了拍凌远的肩膀,也匆匆离开了,留下凌远一个人站在空旷下来的抢救室里。
耳边似乎还回响着监护仪的警报和刘建国的话语。
凌远看着自己微微颤抖的手——那是刚才紧张和震惊的余波。
他引以为傲的知识体系,在真正的临床实战面前,第一次显得如此笨拙和……昂贵。
代价,他今天差点就目睹了一个生命的代价,而原因,部分在于他那种不合时宜的“严谨”。
一种混合着羞愧、后怕和强烈挫败感的情绪涌上心头。
他的医生修炼之路,第一次实践,就结结实实地摔了一跤。
这一课,疼痛而深刻。
(第三章 完)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