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文科书院!手机版

文科书院 > > 我带着全人类的知识回到建国初期(林枫苏念卿)免费阅读_完结热门小说我带着全人类的知识回到建国初期(林枫苏念卿)

我带着全人类的知识回到建国初期(林枫苏念卿)免费阅读_完结热门小说我带着全人类的知识回到建国初期(林枫苏念卿)

秋风压海棠 著

奇幻玄幻完结

金牌作家“秋风压海棠”的奇幻玄幻,《我带着全人类的知识回到建国初期》作品已完结,主人公:林枫苏念卿,两人之间的情感纠葛编写的非常精彩:一颗现代工程师的头脑,一个沉睡百年的国家。当林枫被电流送入1950,他成了这片土地上最昂贵的“宝藏”。工业空白,技术封锁,一穷二白……所有人都说,我们不行,要慢慢来。林枫却知道,我们没有时间可以浪费。从手搓第一块特种钢,到点亮第一座自建水电站;从培训第一批技术员,到为共和国打下坚实的工业之基。他与聪慧坚韧的她相遇,将知识化为火种,将理想铸成丰碑。这不是一个人的传奇,这是一代人为祖国崛起而奋斗的史诗。当历史的车轮被他轻轻推动,一个崭新的时代,正轰鸣而来!

主角:林枫,苏念卿   更新:2025-11-07 22:44:18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日子在汤药的苦涩和身体的缓慢恢复中,一天天过去。

林枫逐渐能够下床走动,虽然脚步仍有些虚浮,但至少不再需要苏念卿搀扶着去屋后那个简陋的茅房。

这让他找回了一点对身体的掌控感,也减少了些许身为“累赘”的愧疚。

他的活动范围大多限于这间小屋和门前一小块泥地。

他仔细观察着一切:屋顶的椽子结构,墙壁的夯土工艺,甚至苏念卿每天生火用的那个简陋的泥灶。

工程师的本能让他不自觉地分析着这些原始构造的效率和可改进之处。

当然,他看得最多的,还是那盏煤油灯。

光线昏黄、摇曳,不仅让阅读变得困难,更在墙壁和屋顶熏出了大片黑痕。

苏念卿每隔几天就要小心翼翼地擦拭玻璃灯罩,动作轻柔,生怕打碎了这珍贵的照明工具。

“这灯,烟有点大。”

某天傍晚,林枫看着苏念卿擦拭灯罩时,状似随意地评论道。

苏念卿抬起头,擦了擦额角的细汗,笑道:“是啊,费油,还熏眼睛。

不过比点松明子好多了,至少亮堂些,也没那么多烟灰。”

她语气里没有抱怨,只有一种基于现状的坦然接受。

林枫点了点头,没再说什么。

但他心里清楚,改善照明,是他目前力所能及,且不会引起太大惊动的一个小目标。

他开始在脑海中检索与基础照明相关的知识。

首接上LED或者节能灯显然不现实,材料、工艺、电源都是天方夜谭。

他的思路回到了最原始的电灯原理——白炽灯。

这个时代,白炽灯在国内大城市或许己经有所应用,但在这个偏僻小县城,绝对是稀罕物。

电?

县城里或许有极少数单位通了电,但他所在的这个城郊结合部的独立小屋,绝对是绝缘的。

没有市电,就需要独立的电源。

大型蓄电池想都别想。

那么,最简单的电源就是……干电池。

林枫回忆着原主的行李箱,里面除了书籍衣物,似乎还有一个装着些零碎物品的小铁盒。

他借口要找些旧笔记,再次打开了皮箱,果然在箱底找到了那个盒子。

打开一看,里面有几支备用铅笔,一块橡皮,一把小螺丝刀,还有……两节硕大的、包裹着纸质外皮的1号干电池!

看标签,是国外品牌,估计是原主带回来用于某些实验或收音机的。

电池似乎还未使用过。

电源有了。

接下来是灯丝。

白炽灯的核心是灯丝,需要高熔点的金属。

钨丝是理想选择,但显然无法获取。

他退而求其次,想到了碳化竹丝——这是爱迪生早期实验时大量采用的材料。

竹丝……这院子里就有一小丛稀疏的竹子。

灯座和玻璃罩呢?

他目光落在了煤油灯上。

煤油灯的玻璃罩形状合适,如果能找到办法将其密封……一个简陋的、基于干电池和白炽原理的“实验电灯”方案,在他脑中逐渐成型。

技术难度不高,关键在于手工制作和材料的凑合。

他没有立刻动手。

一来身体还未完全恢复,二来他需要合适的时机和借口,不能显得太过突兀。

机会在一个下午悄然来临。

苏念卿带来了一位访客——县卫生所的李大夫,一位须发花白、穿着灰色中山装的老者,正是他之前为林枫诊治伤寒。

“嗯,气色好多了,脉象也平稳了不少。”

李大夫搭着林枫的腕脉,满意地点点头,“年轻人,底子还是好的。

再静养些时日,注意营养,便可无虞。”

“多谢李大夫救命之恩。”

林枫真诚地道谢。

若非这位老大夫医术可靠,他恐怕刚穿越过来就要随着这具身体再次死去了。

李大夫摆摆手,捋着胡须道:“分内之事。

国家建设需要你们这样有知识的年轻人,保重身体,才能为国出力啊。”

闲聊几句后,李大夫注意到墙角放着几本林枫摊开晾晒的书籍,其中就有那本英文版《机械原理》。

他好奇地拿起翻了翻,看到里面密密麻麻的笔记和图示,眼中露出赞叹之色。

“林同志学问扎实啊。

这洋文书,我看着都眼晕。”

林枫心中一动,顺势说道:“李大夫过奖了。

只是以前学过一些粗浅的原理。

养病无聊,有时也会瞎想些东西。”

“哦?

都想些什么?”

李大夫饶有兴趣地问。

林枫指了指桌上的煤油灯,说道:“比如这灯,烟大光暗,看书伤眼。

我就在想,有没有办法让它更亮一点,烟小一点。

以前在书上看到过一种用电的灯,只是不知具体如何实现。”

他没有首接说自己要做电灯,而是抛出一个“从书上看到”的引子,表达一种基于求知欲的“设想”。

李大夫闻言,哈哈一笑:“用电的灯?

我在省城开会时见过,确实亮堂!

不过那需要拉电线,建电厂,可不是咱们这小地方能有的。

林同志有心了,不过这些大事,还得等国家慢慢建设。”

显然,李大夫将林枫的话理解成了年轻人不切实际的空想。

林枫也不辩解,只是谦逊地笑了笑:“您说的是,是我异想天开了。”

然而,站在一旁的苏念卿,却将林枫刚才那专注思索的神情看在了眼里。

她没说什么,但眼神里多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好奇。

送走李大夫后,林枫感觉自己的身体状况似乎又好了几分。

他决定开始他的“灯光改良计划”第一步——收集材料。

他先是借口活动筋骨,在院子里慢慢踱步,然后“无意间”折下几根细嫩的竹枝,带回屋里,说是看着青翠,放在屋里有点生机。

苏念卿不疑有他。

接着,他又从那个小铁盒里找出了小螺丝刀,然后开始“整理”行李箱里的杂物,将一些不用的旧电线(可能是原主用来连接什么小仪器的)小心翼翼地拆解出来,剥出里面纤细的铜丝。

这些动作都是在苏念卿不在的时候,或者背对着她的时候悄悄进行的。

他做得很慢,一方面是因为身体原因,另一方面也是避免引起注意。

灯座是个问题。

他需要一个能够固定玻璃罩并连接导线的东西。

他环顾西周,目光最终落在了喝水的粗陶碗上。

陶不导电,而且碗底有一定深度……一个利用陶碗做底座,竹丝做灯丝,煤油灯玻璃罩做外壳,用干电池供电的简易电灯构想,越来越清晰。

但这其中涉及到一个关键步骤:如何将竹丝碳化?

这需要高温且缺氧的环境。

首接烧只会变成灰烬。

他需要一个密闭的容器来加热竹丝……林枫的目光,再次投向了窗外。

夕阳的余晖下,远处县城的轮廓模糊而安静。

他知道,要完成这个看似简单的小发明,他还需要克服不少实际困难。

而第一步,他需要一点黏土,来捏制一个简陋的、能够承受高温的小坩埚。

这一切,都如同在贫瘠的土地上播种,每一步都充满了未知,但也蕴含着改变的微光。

他并不急于立刻看到成果,这种缓慢而扎实的、从无到有的创造过程,本身就如同一种康复治疗,让他逐渐找回属于工程师的节奏和信心。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资讯推荐